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2时,总台春晚全媒体累计触达142亿人次,较去年增长29%,且无论在电视端还是在新媒体端,总台春晚的收视传播人次等数据都创下新纪录。
在众多亮点数据中,有一个十分抢眼:春晚合作项目互动总人次达553.21亿次——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观看总台春晚的同时,参与到各大品牌的互动活动中来。
强大的受众基础和影响力,让春晚成为了一众品牌追逐的目标。
特别是今年,登上春晚的广告品牌更多了——有在全球范围都颇具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手机等高新技术行业品牌,有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电信、电商、社交媒体等互联网行业品牌,还有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服装、日用品、食品饮料等快消品品牌。
特约、植入、互动、定制……各家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映射出的是中国经济在历经疫情三年后强势复苏的火热图景。
更多广告品牌
更强企业信心
有这样一种说法,春晚广告历来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广告卖得好,经济发展肯定好。还有人说,春晚广告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一个行业前途怎么样,看它上没上春晚就知道。
一方面,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各大品牌纷纷加大春晚广告投入、上台“刷脸”,说明企业十分看好未来国内消费市场,侧面印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受众广、关注度高、方便快捷,这些“肉眼可见”的优势无疑让总台春晚成为各大品牌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平台,“泼天的流量”助力企业在行业赛道实现弯道超车的案例也有不少。
从本届春晚来看,华为、小米、OPPO、东风纳米、广汽传祺、深蓝汽车等手机和汽车企业让人看到国产制造业的崛起,娃哈哈、伊利、君乐宝等食品饮料企业在镜头中十分抢眼,五粮液、古井贡、洋河、茅台、郎酒、劲酒、西凤酒、汾酒、水井坊等白酒企业持续发力,海尔、格力等家电企业继续巩固品牌的国民认知度,京东、小红书、腾讯等互联网大厂或整装重来、或继续投入,中国移动、中国银联、中国邮政等“品牌强国工程”中的大型央企国企也参与到春晚广告中来,还有日化行业的百雀羚、服装行业的海澜之家等也都围绕各自产品和热点话题造势宣传。
总台春晚上的“百家争鸣”,正体现了企业家群体对中国经济的坚定信心。
还值得一提的是,总台春晚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金名片”。截至12日上午,总台联动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多家媒体对春晚做了直播报道,68种语言的春晚报道海外阅览量达11.42亿,视频观看量达3.31亿。这自然也成为包括外企和文旅机构在内的多方青睐。今年春晚的海外宣推也掘得了“第一桶金”,且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