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

TV Media

电视媒体

TV Media

产品分类

更多
关注:精准国际传播策略的基础性问题



(二)渠道结构

国际传播要有效构建传播渠道,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不同传播方式上精心布局,提升内容与渠道的匹配性,不断优化渠道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随着媒介技术变革深入推进,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日趋普及,各国受众获取内容的渠道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传播渠道结构要作出有效的因应。例如,美国和巴西受众观看视频的主要渠道呈现明显的新特征。截至2023年11月,社交媒体平台在美国各类视频传播渠道中位居第一,订阅型网络视频点播业务(SVOD)位居第二,免费广告支持型电视业务(FAST)位居第三,传统付费电视位居第四;在巴西,社交平台位居第一,订阅型网络视频点播业务位居第二,开路免费频道位居第三,其他类型的免费收视渠道位居第四,免费广告支持型电视业务位居第五,传统付费电视位居第六。国际传播要推进渠道结构的优化升级,应基于受众定位、内容形态等因素综合考虑,紧扣目标国家的媒介技术发展水平和布局特征,做到精准施策。


另外,国际传播要善于运用目标国家本土渠道,强化与目标国家的合作传播。英国广播公司长期通过第三方媒体机构的平台和合作伙伴资源推动内容的国际传播。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服务”在全球拥有2000家媒体合作伙伴,通过合作传播触达的受众规模占总受众规模的62%。在英国广播公司看来,合作传播不仅效率高、成本低,还具有贴近性和精准性高的优势。国际传播要充分权衡自建渠道和他建渠道的利弊,根据目标国家特点进行选择。



(三)翻译策略

翻译是应对国际传播语言差异的基础,是国际传播供给侧的关键要素之一。在精准的基础上,翻译要考虑不同国家受众的语言文化特征和接受习惯。例如,为了应对前文提及的阿拉伯语言内部存在的三个方言区现象,阿拉伯文坛语言大师、埃及现代著名作家陶菲格·哈基姆(Tawfiq al-Hakim)曾经提出要使用“第三种语言”,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实践。他所使用的这种“第三种语言”,通俗易懂,合乎正规的语法规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阿拉伯标准的书面语言与口头的方言土语严重脱节的现实问题。就翻译策略而言,“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两种基本路径。“归化”是译者尽可能贴近受众,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向源语靠近,尊重源语的话语习惯和风俗人情;“异化”是让受众去贴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向目的语靠近,通过受众耳熟能详的事物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影视内容产品的翻译主要包括配音和字幕两种方式。不同国家对于译制内容的接受度不尽相同,对于译制方式的需求也不一样。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的受众更倾向于欣赏用本国语言制作的节目(原音为英语),对于配音和字幕的接受度较低,均不足30%。相比之下,荷兰、挪威、瑞典等国受众更倾向于看字幕,而不是听配音;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国受众更倾向于听配音,而不是看字幕;土耳其、印度、墨西哥等国受众对于配音和字幕均能接受。概言之,国际传播在翻译策略方面不能一概而论,要按照“一国一策”“一群一策”充分考虑受众语言文化特征和接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