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资源

Resources Introduction

重点资源

Resources Introduction

产品分类

更多

总台先试水:推出多部生成式AI节目,更懂中华文化的AI什么样?

业内普遍认为,如果说2023年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狂奔的一年”,那么2024年则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应用大发展的“元年”。随着今年AI大模型与各类文本生成、文生图、文生视频工具的发展一路“狂飙”,全球传媒业也将迎来内容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的全方位变革。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为创作者奉上“神笔”,媒体该如何抓住机遇,成为用好这支生花妙笔的“马良”?

2月2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200集动画片《千秋诗颂》开播。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首部AI译制英文版系列微纪录片《来龙去脉》也随后发布。这是总台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创新应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努力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赋能文化产业和国际传播的一组具体实践。

AI赋能下,传媒业的未来已呼啸而来。如何通过生成式AI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如何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总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先从总台牵头的一系列AI实践谈起。

初具中国审美的AI大模型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人与人的交往始于语言文字的沟通。同样地,创作者与AI的交流也要经历“以文会友”的沟通过程。

2023年7月,总台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并首次应用于《千秋诗颂》的创作。《千秋诗颂》第一季综合运用可控图像生成、人物动态生成、文生视频等最新技术成果,将《咏鹅》《过故人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6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转化为唯美的国风动画。

节目创作团队使用大量国画、古诗词为训练素材,与AI大模型进行沟通。经历了无数次艺术创作语言和代码语言的碰撞后,“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和强项——中国审美。它能够准确理解“国风、唐代、写意、工笔画”等传统文化词汇,生成工笔、水墨等国画风格的美术素材,从而最大限度地再现诗词的意境美感。

《千秋诗颂》首播六集节目收视率在全国所有上星频道动画片中高居第一,累计触达观众9441.3万人次,央视频客户端直播观看量达1318.2万人次,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9281.4万人次。包括美国之音在内的数百家境内外主流媒体关注总台的创新实践。科技、传媒和教育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表示支持肯定。

众多网友留言点赞“AI塑造新型生产方式,《千秋诗颂》打开了行业想象力”“当AI大模型遇到东方审美,中国诗词真正‘活’了起来”“早点进入智慧中小学平台,方便师生使用”……

AI还能激活更多文化的想象空间。《千秋诗颂》刚刚开播,2月29日,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联合清华大学元宇宙文化实验室制作的“中国神话系列微短剧”《补天》片花发布,创新解读神话传说中蕴含的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密码。